近年来,四川省扎实推进经作产业供给侧改革,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着力培育川菜、川果、川茶、川药“新四川”产业,努力构建“建基地、搞加工、创品牌、拓市场”全产业链营运机制,全力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,为丰富市民生活,增加农民收入,推进产业扶贫,助力乡村振兴,发挥积极作用。
——规模持续增长。2017年,全省经济作物总面积达4335.2万亩,同比增长3.1%。其中,水果、蔬菜、茶叶、中药材面积分别为1025万亩、2083万亩、510万亩、220万亩。全省经济作物总产量达到5674.1万吨,同比增长3.2%。其中,水果、蔬菜、茶叶、中药材产量分别为941万吨、4567万吨、29万吨、50万吨。2018年前三季度经济作物面积2530万亩,产量3514.8万吨,同比增幅1.9%、1.2%。
——布局日益优化。以产业区域优势县为重点,坚持连片规划、规模建设,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建设,建成川西600万亩“稻菜”轮作产业带,盆周山区200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带,川南300万亩早春蔬菜产业带,川西南盆周300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,川东北200万亩优质富硒茶产业带,龙门山脉6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,川西盆地100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带,川中100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。
——效益稳步攀升。2017年,全省经济作物产值2731.9亿元,同比增长4.1%,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23.1元。其中,茶叶产值210亿元,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2.8元;水果产值达到643亿元,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0元;中药材产值75亿元,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3.7元;蔬菜产值达到1613亿元,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1.2元。2018年前三季度经济作物产值达1467.3亿元,同比增幅6.4%,实现农民人均增收99.6元。
——质量不断提高。围绕市场需求,加力调整优化品种、品质结构,“新四川”产业质量不断提升。全省优质晚熟柑橘(不含晚采)面积比重达30%;红、黄、绿肉猕猴桃比例达到8:1:1,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红肉猕猴桃生产区。茶叶“一主三辅”产品结构调整持续加力,名优茶占比达61.4%。特色蔬菜占总产量28.6%,蔬菜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全线提升,建成全国最大的冬春喜凉蔬菜生产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,“南菜北运”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,泡菜产值突破400亿元。川产道地药材,已占全省中药材总面积60%以上。
——品牌持续擦亮。全力打造“天府龙芽”、“四川泡菜”等省级区域品牌,“新四川”特色品牌在全省、全国影响力与日俱增。一是川茶品牌刷新历史。“蒙顶山茶”、“宜宾早茶”分别荣获“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”和“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品牌”,终结四川茶叶没有全国大品牌历史,开启川茶品牌文化新篇章。全省茶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个,著名商标68件,地理保护标志产品28个,有11个品牌入围全国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。二是川菜品牌锃亮呈现。“阳光米易”、“江之阳”、“曾家山”等,已成为时令蔬菜佼佼者。“吉香居”、“味聚特”、“李记”等,已成为“四川泡菜”领头羊。“四川泡菜”被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名单。三是川果品牌异彩纷呈。苍溪红心猕猴桃、攀西芒果、丹棱桔橙、汶川甜樱桃、会理石榴、盐源苹果、合江荔枝、安岳柠檬等特色水果品牌,已成为各地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。
——市场强力拓展。各级经作部门,切实加大“新四川”凯时官网手机版下载的产品展示、展销与宣介力度,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,持续推进“新四川”产业,走向全国,进军全球。据海关统计,川菜、川果、川茶、川药已出口到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。蔬菜已出口日本、韩国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;水果已出口俄罗斯、新加坡、印尼、土耳其等30个国家和地区;茶叶已出口蒙古、马里、比利时、越南等17个国家和地区;药材已出口日本、印尼、意大利、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。2017年,川菜、川果、川茶出口额分别增长20.0%、23.1%、66.5%。
下一步,四川省将认真贯彻“十九大”精神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总揽,以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为目标,深入实施现代经作产业“3135行动计划”,即到2020年,全省建设1000万亩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,改造提升1000万亩老果茶园,建设果菜茶绿色生产基地1000万亩,培育果菜茶药知名品牌50个,建成500个果菜茶药现代经作产业融合示范园区,培育打造5000亿现代经作产业(菜2000亿元,茶、果、药各1000亿元),实现产业兴旺、产业兴省、产业强省和产业富民目标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新贡献。
(经济作物处供稿)
近年来,四川省扎实推进经作产业供给侧改革,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着力培育川菜、川果、川茶、川药“新四川”产业,努力构建“建基地、搞加工、创品牌、拓市场”全产业链营运机制,全力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,为丰富市民生活,增加农民收入,推进产业扶贫,助力乡村振兴,发挥积极作用。